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sk-sh.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sk-sh.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sk-sh.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nsk-sh.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上海人的往昔的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上海人有理由傲娇并为之自豪_行业新闻_乐鱼官网入口|乐鱼官网入口全站|乐鱼全站网页版登录入口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上海人的往昔的成就了今天的中国上海人有理由傲娇并为之自豪

2024-10-29 行业新闻

  嘲讽、调侃、揶揄、讥讽如雪花般地飘进你的视线,似乎全民骂上海已经成了一种共识,人们都说上海的西化会给中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危险信号。他们只看到了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高冷的一面,可曾直到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曾经为中华民族贡献了无数的成就。上海人确实伤心了,网暴上海如同放下碗筷骂娘。这座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突然之间仿佛慢慢的变陌生,但就在这艰难的时候,无数渺小平凡的个体用最本能的求生欲互相鼓励并支撑着这个城市继续呼吸下去。作为一个祖籍上海乡下的土著深有感触。

  有人说上海人自私精致利己,但他们从来不知道上海的精致利己从来不虚伪,有人说上海人傲娇,目中无人,排外。上海人绝不仅仅停留在过去的辉煌,曾经的上海养活过大半个中国,

  上海解放前就是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人的精明体现在学习上,近代被殖民的历史塑造了善于学习利用先进知识和管理经验,早年我们像香港,日本,新加坡学习。但是慢慢我们已超越了自我的认知,希望能够通过融合

  上海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商业环境,自1843年上海开埠以来,上海提供了一个中外商公平的竞争环境,在上海的营商环境下,渐渐的成就了一批大王。你很难说是上海造就了他们还是他们造就了上海,或者更严格来说是被各列强殖民下所产生的一种基于商业信誉的认同造就了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其中辽宁11.91亿元,吉林3.77亿元,黑龙江7.53亿元,上海35.06亿元。计算得:1949年东北三省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17%,上海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5%。

  参见《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历史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全国工业总产值》表,最早为1949年数据。

  1949年时上海GDP20.28亿元人民币,而北京当时只有2.77亿元人民币,也就是上海当时的GDP是北京的7.32倍。首先来看一下北京和上海历年的GDP发展路线。

  我总结就是,上海:协作共赢,带动了长三角,北京:虹吸周边,造就了北京的涅槃。

  苏州号称小上海,上海很多人原籍都来自于吴语区比如苏州,无锡,宁波。上海的台资日资由于上海的政策调整纷纷转移,苏州承接了一部分的外资,事实上苏州的日资台资企业比比皆是。由于文化和思维的相近,这些外资成功的带动了苏州的工业化升级,苏锡常在上海的供应链体系中也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品牌,上海的纺织业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由于上海的纺织行业衰退,纺织行业这样的轻工业已经不太适合上海的城市路线,上海周边的像南通海门这样的城市慢慢承接了上海的纺织业,依托上海的外贸环境打造出了一批有竞争的龙头企业。

  上海遥遥领先,GDP高达311亿元,是北京的2.2倍,是天津的3倍,是广州的近6倍,是深圳的115倍!当时天津还是很牛的,GDP全国第三,是广州的一倍!而此时深圳特区刚成立,一切都在起步阶段,说白了就是一个县城。这样一个时间段北京和天津的差距不大

  这一年最亮眼的是深圳GDP已经追上了天津,两城的差距只有10%!十五年前两座城市GDP相差38倍之多,深圳只用十五年就跨越了从六线城市到一线城市的鸿沟,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1996年深圳GDP正式超越天津,跻身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列。天津百年荣光,一朝散尽!

  2005年对天津来说发生了一件大事,滨海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第二个国家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从这一年起,数百个国家重点项目一窝蜂进驻滨海!

  今年一线城市格局剧变,深圳GDP正式超越广州,完成了科技中心对贸易中心的超越,这也是高端科学技术创新经济,对低端外贸经济的胜利!此外,天津滨海神话破灭,全年GDP零增长,天津还是二十年前的那个天津,一点没变!

  上海人并没有会觉得苏锡常抢了自己的饭碗。相反1950年的人口统计中,80%的上海人来自江浙两省。上海较之于江浙,更多的是亲戚

  民以食为天,江南自古以来都是天下粮仓,有人会说上海不靠全国的资源拿什么发展?不靠外地的蔬菜粮食上海这点地方根本养不活自己,这种想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主观情绪。上海人民苦过,上海人民饿过。但是上海人从不忘记把第一产业农业作为根本。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吃菜问题受到市政府的高度关注,提出了建设“菜篮子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了60 万亩“都市化农业、园艺化设施”的蔬菜副食品基地。

  各乡镇纷纷成立种植公司、园艺场、运销公司或配送中心。出现了一批种菜专业户,科学种菜被广大菜农所接受,普遍采用大棚、中管棚、温室、喷灌、科学化选种和工厂化育苗等设备和技术。曹安公路312国道附近,设立了占地150亩的江桥大型蔬菜副食品市场,引来全国各地客商进场交易。

  2006年经营的蔬菜达165万吨。一个市场的交易量相当于计划经济时全市上市量。后来又在北郊开设占地200亩的江杨市场。建成5座万吨冷风库和14座万吨普通库,增强了调控能力。

  上海农科院更是培育出了一种享誉世界的传奇蔬菜:上海青。这种一年四季有不一样形态的蔬菜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在新加坡你可以亲切的看到shanghai green。在美国俄勒冈的超市你能够正常的看到它叫shanghai baby。

  上海的都市型农业居然将单位面积产量搞成了全国第一,居然比排名第二的新疆都要高15%,在有限的耕地上把效率做到最高,荷兰和以色列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就是上海的榜样。未来绝不仅仅再是依靠耕地面积和劳动人口,而是依靠发达的农业科技。

  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养殖学是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水产养殖学、捕捞学、水产品贮藏与加工是农业部重点学科。在水产科研方面在世界上也是有头有脸的存在,著名的水产松江四鳃鲈鱼,淡水珍珠蚌新品种三角帆蚌“申浙3号”,都是海洋大学的科研成果。今年3月在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用陆地养殖的方式发展渔业。我们大家可以用可持续发展来概括上海的渔业发展

  上海全力发展的是远洋渔业,其中金枪鱼这类高的附加价值的品种上海市捕捞量最大的。而在各省市的水产捕捞统计上,上海又确实最少的。“挖人家的矿让别人无矿可挖,自己的矿埋起来养着”。

  1911年,英国商人率先将牛奶引入上海高端市场,作为一种奢侈品,在富人之间进行推广,并将其命名为“可的”。1923年前后,中国人自己建立了第一个乳品厂,当时由于我国的技术尚未成熟,所以从美国引进了低温巴氏杀菌设备,可以生产2 品脱和1 品脱的消毒牛奶;随后,中国又联合同业人员在上海成立了最早的乳业行业组织,命名为“上海奶业公会”;从最初的小农经济到工厂加工,乳制品逐步从农村进入到城市大市场中,成为市民消费的一部分,当时为了乳制品安全,我国于1924年成立了最早的乳品检验管理机构(上海乳肉管理所的前身);1928年上海路升牛奶公司,是我国最早利用乳酸菌发酵生产酸乳制品的企业;1930年,姜维良先生在上海又创办了最早的乳品机械制造企业,命名为“上海饮料机械厂”

  改革开放后,也就是到了1950年5月,一辆由旧车改装而成的宣传车出现在上海的大街上。 车子的前部装有“光明问世”的4个大字,并在上面印上了火炬形商标。 一位女性手拿光明的宣传材料。,在广播中,循环播放着一个响亮而有力的口号:“国营工厂是人民的工厂,请食用自己工厂的产品。”在当时的爱国氛围中,光明就此成立。

  当全国各地乳品被市场蒙牛伊利等内蒙企业瓜分的时候,上海的光明是唯一可以正门硬杠的企业,作为一个具有110年历史企业,上海光明在国内乳品质量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作为上海本土企业用上海人最后的倔强捍卫着中国乳品行业的仅存的良心,在底线上也只有靠上海才能托这个底,所以别说上海有那么多国企央企。放在上海坚守的就是这份底线克蛋白质,蒙牛伊利调到了2.8克。光明和别的企业不赞同这个标准,自行组织了农垦乳业联盟,蛋白质含量要求是3克,跟欧美标准一样。还有菌落总数,欧美要求少于10万个/100毫升,蒙牛伊利定的标准是200万个/100毫升,农垦乳业联盟的标准和欧美一样。)

  3:第二产业,上海人有理由骄傲,共和国的工业半壁江山有我们的先辈用汗水交织而成,如今他们大多数已经退休或者早年成为了下岗大军中的一员。

  上海解放前就已经是一个工业城市,上海钢铁工业起始于晚清的洋务运动。光绪十六年(1890年)清政府为制造枪炮需要,向英国购进3吨酸性炼钢平炉1座,在官办的江南制造局建造炼钢厂。翌年投产,日产钢10吨,开中国钢铁工业之先河。可以说近代所有的工业门类都始于江南制造局(这里有个误区,经查证汉阳钢铁厂是1893年才建造完毕开始投产的,所以中国第一炉钢在上海诞生)

  上钢一厂:上海第一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厂于1938年, 是一个具有61年悠久历史的国家特大型企业。曾是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支柱钢铁企业。1998年,划转宝钢集团,成为今天的宝钢一钢公司(宝钢不绣钢公司),主要生产不锈钢。厂区大概在今天的上海淞南地区长江路上。2016年6月份停产,部分产能转移到广东、南京梅钢。

  船舶制造——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东风”号万吨轮、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船

  沪东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上海船厂、外高桥造船厂,已经包揽了中国近半的船舶制造,提起江南造船厂,老一辈上海人恐怕没有一个人会不知道。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甚至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江南造船厂始终是一个辉煌的存在。江南造船厂100多年的风雨沧桑诞生了诸多第一

  “东风号”远洋货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材料和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由江南造船厂制造,1965年交付使用。该船总长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万吨,具有较强的续航能力。1968年1月8号,“东风号”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宣告“东风号”全部建成。

  1962年6月22日是中国工业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12000吨自由锻造水压机建成并正式投产。该设备由时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沈鸿任总设计师,清华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林宗棠任副总设计师兼设计组组长,上海江南造船厂的技术骨干徐希文任设计组副组长,技术人员大多数来源于江南造船厂,上海重型机器厂等几十个工厂参与协作。这台水压机的建成,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尝试从仿造走向自行设计制造的一个标志。

  如果说船舶制造硬实力上海一枝独秀,那上海造船在全国的软实力也可以说屈指一数,细数一下上海的船舶设计研究院所,科研实力强大,人才济济。

  704所 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11月。主要是做船舶特辅机电设备与系统的应用研究、设计开发和总成。

  711所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创建于1963年,是中国唯一的船用柴油机研发机构。

  726所 上海船舶电子设备研究所七二六研究所前身是晋隆电线月,经国防科工委、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批准,更名为七二六研究所。主要是做水声探测与对抗、舰船消防等专业方面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生产,水下工程及救援装备、智能制造、智能建筑等产业领域研发及技术服务。

  611所 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以造船现代化为目标的军用舰艇、民用船舶和海洋工程建造工艺的综合性应用技术探讨研究机构,国有事业部单位。

  708所 上海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11月,是中国船舶行业成立早、规模大、成果多的研究开发机构,是船舶设计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是国际拖曳水池会议(ITTC)、国际船舶结构会议(ISSC)的成员单位,是流体力学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与制造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一家以研究设计现代民用船舶为主的综合性研究设计单位,成立于1964年8月.

  中国船舶工业第九设计研究院第九设计研究院创建于1953年5月23日,隶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要承担船舶工业、水运工程、民用建筑、市政建设及其他工程项目的咨询、规划、设计任务。

  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中船勘察设计研究院是中船集团公司系统唯一一家工程勘察单位,成立于建国初期的1953年。

  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62年,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东部,占地总面积130余亩,是我国最大的交通运输综合技术探讨研究开发基地。

  2019年9月25日,075型首舰在上海举行下水仪式,2020年4月22日二号舰下水。2020年8月27日,075型两栖攻击舰已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航行试验。[2021年4月23日,首艘075型两栖攻击舰海南舰入列。

  中国首艘055型导弹驱逐舰2018年8月24日上午离开上海江南造船厂码头,进行首次海上测试。2019年4月23日,在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中,“南昌”号055型导弹驱逐舰接受检阅。2020年1月12日,归建入列,舷号为101

  052型C/D中华神盾,由江南造船厂建造。052C型驱逐舰是中国人民海军的一型防空导弹驱逐舰,首舰“兰州”号(舷号:170)于2005年9月服役,本级共六艘。后续型号052D继续由长兴造船基地建造,2012年8月28日,052D型首舰下水。2014年3月21日,正式加入中国南海舰队服役,舰名“昆明”号

  054A型护卫舰是中国人民海军最新型的护卫舰。由上海沪东造船厂建造的054A(舷号529)于2006年12月21日下水,命名为舟山号。后续中国为巴基斯坦海军建造的首艘054A/P护卫舰在上海泸东中华造船厂下水,关键子系统和武器统都是出口版本。

  全球两种民用船舶最顶尖,一种是LNG船,另一种是豪华游轮。LNG船建造难度堪比航母,因而被称为“皇冠上明珠”、“超级工程”。从2008年4月交付中国第一艘LNG船“大鹏昊”至今,已有几十艘大型LNG船从沪东中华起航。要知道全球有能力建造LNG船的企业至今不到十家,其中更为先进、建造技术更为复杂的薄膜型LNG船,有能力建造的只有4家,沪东中华是其中之一。因为是中国民用船舶建造能力最强的企业,2016年第四届中国工业最高大奖颁给了沪东中华。

  就在今年5月26日疫情风控期间,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建造的8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传奇太阳”号在中船长兴造船基地命名交付。“传奇太阳”号是全球最大浅水航道第四代,也是我国首款首制首艘江海联运型LNG船,填补了中国浅水航道LNG船的空白,在该细分市场占有率最高。

  几乎垄断了国际大型龙门吊市场的80%,几乎达到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的大港,都应该有振华的港机”的程度。他就是“振华重工》。根据世界货运方面的权威媒体英国《世界货运新闻》给出的调查和统计显示,仅仅从2015年6月到2016年6月这一年间,全球共交付271台岸桥机械,而中国振华重工就占到了其中82%的份额,共交付了222台岸桥设备。

  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为了对抗中国制造开始积极奔走,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针对中国,力图让美国制造压倒中国,但一次在迈阿密港口的演讲中,一阵“妖风”刮掉了其身后龙门吊上的美国国旗,赫然露出了“振华ZPMC”的字样,现场一片哗然。

  在英国苏格兰的罗塞斯船厂,建造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龙门吊也是来自振华港机。

  电气设备研发——中国第一套火力发电机组,第一套核电机组,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机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众多“首创”,都诞生于上海电气。

  “百年老店”上海电气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上海大隆机器厂。它是上海电气最早的大型企业,也是上海近代机器工业的萌芽。

  上海电气是全球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煤电装备供应商之一,代表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1000MW等级超超临界煤电机组的订单量和投运机组数量均保持世界领先。

  同时,上海电气是唯一一家能提供核电站所有主设备的厂家。就AP1000、华龙一号、国核一号、EPR堆型等等,上海电气都拥有针对四代核电技术的相应解决方案和产品,全面覆盖国内已有的核电技术路线。

  2004年10月,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号”地铁盾构样机。

  2006年底,“先行2号”盾构在沪制造安装完成并正式下线,首次实现了国内地铁盾构的批量生产。

  2009年9月,一台直径为11.22m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直径泥水盾构“进越号”成功贯穿上海打浦路隧道复线工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具备大直径泥水盾构自主设计、制造和施工技术的盾构大国行列。

  今年3月2日,上海市域铁路机场联络线“梅富路工作井-华泾站”区间率先贯通,标志着由上海隧道自主研发制造的超大直径盾构机“骐跃号”“首秀”圆满完成。

  上海航空制造——中国民用大飞机的摇篮,第一家大飞机诞生在上海,第一架自主设计制造的支线客机现已正常运营

  2022年5月14日6时52分,编号为B-001J的C919大飞机从浦东机场第4跑道起飞,于9时54分安全降落,标志着中国商飞公司即将交付首家用户的首架C919大飞机首次飞行试验圆满完成。

  2009年7月15日,ARJ21-700型飞机101架机成功完成首次城际飞行,即从上海大场机场转场到西安阎良机场。这就标志着中国大型民航机ARJ21项目已经全面进入适航取证阶段。同年9月12日,ARJ21-700型飞机在上海大场机场成功首飞。

  2020年6月28日,国航、东航、南航三家航空在中国商用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接收首架ARJ21。截止到2020年7月20日,ARJ21的总载人数已经突破了1000万次。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刷新。

  在中国商飞公司总装制造中心祝桥基地停放着一辆大飞机,旁边摆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永不放弃”。这不仅代表了中国航空航天人的精神,更是暗含了中国的一段心酸的往事。这架飞机名叫运十,是我国第一架自主研发的商用大飞机。

  “708”工程,即1970年8月21日由中央下达的研制生产“运十”大型客机项目。由上海飞机制造厂负责制造。1972年,运十的主要设计原则被确定下来,在“解剖”了一架美国波音707飞机,分析了欧洲的三叉戟和苏联的飞机图的基础上,运十图纸诞生。

  在设计上不仅结合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技术,还有很鲜明的时代烙印。坚持将“设计、制造、使用”三个标准相结合,造出一架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大飞机。设计师们计划在它的机翼下装吊4台国产自制的涡扇发动机,保证它的动力系统足够。飞机还需要结实耐用,所以设计它的实用航程时不能小于7000公里。起飞滑跑距离不超过1300米,升限要达到1.2万米,巡航速度要保持在每小时800~900公里。而且作为一家大型商用的民航客机,运十还必须要达到载人数到100~200名,起飞重量要达到110吨,商载荷重要达到17吨。而且航线也要按照国际航线班机的要求来设置。

  这样严格的要求可见中国当时是真的在精益求精,并不打算糊弄一架大飞机出来。此标准一经公布,国家还着召集了几百家民营企业投资。终于历经多年的艰辛研发,运十成功试飞,顺利从成都飞向了青藏高原。

  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援华协议,断供S-75导弹,我军仅存的50多枚“打一发则少一发”,而来自U-2的威胁却越来越大。1961年,中央确定上海为地空导弹研制生产基地,成立上海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前身),负责参考S-75仿制红旗一号导弹,代号“543”。生产制造主战场是上海和沈阳(后来上海又帮助援建“大三线枚红旗一号导弹在上海新江机器厂总装成功,并完成了全部地面测试工作。

  1965年,上海导弹试制基地进入发展时期。年底,红旗一号导弹靶场试验一次成功,3发3中。上海基地初步掌握导弹生产工艺和管理技能,并形成生产能力。上海机电二局从同年起,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红旗三号中高空导弹。并先后开展红旗六十一号中低空导弹和红旗四号高空高速远程地空导弹的研究工作,上海在仿制生产的基础上,开始自行设计地空导弹的历程。同时,为生产红旗二号导弹作准备。1965年1月10日,地空导弹第1营首次使用红旗-1号击落U-2飞机1架。

  1967年6月,红旗二号通过定型试验,迅速装备部队。同年9月8日上午,刚从美国完训归来的台湾空军上尉黄荣北驾驶U-2飞机窜入浙江嘉兴机场附近,恰好与新装备红旗二号的我地空导弹14营狭路相逢。U-2发现被导弹雷达锁定,急忙向制导雷达施放角度偏频应答式干扰,岂料红旗二号早就有“反电子干扰二号设备”护法,三发齐射,其中第二枚导弹正中机身,将黄荣北击毙于座舱!

  此后红旗三号于1970年投入生产,红旗四号1981年9月试射成功,红旗六十一号导弹录陆用,海用于1988年批准设计定型,1986年11月红缨五号甲导弹批准设计定型。上海航天局积极组织力量,开展导弹新技术的预先研究及新型号的研制,1984年起曾开展改进型中低空导弹红旗六十三号研制工作。1988年全面开展3个新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工作,研制领域从地对空、舰对空扩展到空对空。

  1964年7月,探空七号甲生物Ⅰ型试验火箭在广德试验场发射和回收成功,使中国迈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的第一步。

  上海机电设计院在继续研制气象火箭和生物试验火箭的同时,1965年开始研制电离层探测火箭,并开展中国第二代探空火箭,即和平二号固体燃料气象火箭的方案论证工作。根据七机部一线月,

  上海机电设计院迁京,改称七机部第八设计院(今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五研究院第五八研究所)。此后,上海新江机器厂等工厂继续完成和平二号气象火箭的生产任务,上海地区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基本结束。1969年8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对上海基地的任务、性质重新作了决定,指示上海要研制大型运载火箭和人造卫星,并负责地(舰)空导弹全武器系统的研制与生产。上海市根据中央下达的任务,组织风暴一号两级液体火箭和长空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的研制,统称“七一”工程,成立七一办公室,组织全市大协作,共同完成该任务。其中火箭以上海机电二局为主负责研制,卫星以上海机电一局为主负责研制。

  根据国家远程战略导弹研制的需要,上海机电二局研制的风暴一号火箭(Ⅱ状态)于1977年9月和1978年4月,先后2次进行低弹道飞行试验,获得成功,为中国1980年向太平洋发射远程弹道导弹提供了经验。

  1977年底,国家集中北京和上海两地技术力量,研制用于发射通信卫星的长征三号三级液体火箭。上海机电二局承担一、二级火箭,全箭控制系统的大部分设备,以及地测机等研制任务。1978年起,上海机电二局还自行设计研制长征四号三级液体火箭,开始火箭技术的新攀登。

  1981年9月,1枚风暴一号(Ⅲ状态)运载火箭把一组3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准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发射一箭多星的纪录。

  1986年以后,先后4次发射实用通信卫星,发发成功,使中国卫星通信技术由试验阶段进入实用阶段。

  1988年9月7日,首枚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1991年,上海航天局共完成三次大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由上海航天局和航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联合研制的第六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于2月4日成功发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4月7日,第七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又成功地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此为中国首次承担对外发射任务。9月3日,上海航天局研制的第二发“长征四号”运载火箭,精确地把第二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1994年两次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都获得圆满成功。由上海航天局为主研制的第二发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首次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动力调谐陀螺平台系统和小型化外弹道测量设备等新技术,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入轨精度都有显著提高。7月3日,长征二号丁发射中国新一代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准时发射,精确入轨。15天后该卫星安全返回地面。7月21日,第九发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太卫星公司的“亚太一号”通信卫星,也获得圆满成功,又一次出色完成对外发射卫星的任务。

  1995年,全年投产有长征三号(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探讨研究院共同研制),长征二号丁和长征四号乙(地面试验火箭)等型号运载火箭,并进入全面总装阶段。

  1996年,上海航天局所属单位研制的运载火箭,一共参与3次火箭发射。7月3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一号A通信卫星发射入轨。8月1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中星七号”通信卫星。火箭起飞后,上海航天局承制的一、二级火箭飞行正常,但三级火箭发动机二次点火后提前48秒关机,星箭分离后,卫星未进入预定轨道。10月20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一颗科学探测和试验卫星。11月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地在四川省遂宁地区返回地面。

  1998年,上海航天局上海动力机械研究所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广播通信卫星双组元液体推进剂490N远地点发动机”,以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单位研制的“风云二号卫星云图高精度同步技术”等项目,获航天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99年5月10日,首发长征四号乙(CZ—4B)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一号C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实验卫星。10月14日长四乙又成功地将中国和巴西联合研制的“资源一号”地球资源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上海在航天领域的成就如同繁星照澈寰宇,没有上海老一辈的航天人,中国航天事业是没有办法获得如今的成就的。

  上海的历史成就告诉我们,我们的成就是建立在上海人踏实,勤劳的基础上的。那是我们父辈用智慧汗水铸就的,上海人是如此低调,既往不恋。但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辉煌的成就。所以上海人请抬起你那傲娇的头,继续创造奇迹吧。

最新动态

READ MORE